宗教
 少数民族 
 宗教 
当前位置: 首页>>民族宗教>>宗教>>正文

正确认识中国宗教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2019-03-28 08:53 温金玉  中国民族报 审核人:

2015年10月,第15届道教音乐汇演在云南昆明举行。 吴艳 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时代主旋律,在这一弘扬凝聚民族精神、建设现代文化强国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宗教应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挖掘各自教义中济世利人的思想内涵,充分发挥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的文化优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宗教与传统文化


宗教作为一种信仰系统,无论是中国本土宗教,还是外来宗教,均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独立于世俗文化的文化特征。然而,文化的差异性并不能否定文化的共性,正是这种共性,才使得不同文化能够互相交流借鉴。由此,在探讨中国宗教在当代弘扬传统文化的职责时,可以确定宗教与世俗一般文化体系的区隔性,但同时又应注意在中华传统文化系统中各个宗教自身转型与更新的具体进路。若不将宗教置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视域下进行考察,就无法从真正意义上探讨宗教在中华传统文化大系统中的地位与功能,难免会有对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误解。

在历史长河中,中国宗教与中华传统文化其他组成部分和合共生,始终呈现融合之道。中国宗教内涵较为丰富,从远古时代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等原始宗教,到夏、商、周三代“敬天法祖”的天地崇拜、祖先崇拜,汉唐以来广为流传的佛道二教,以及从域外传入、经中华传统文化熏陶的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均属中国宗教范畴。这些不同的宗教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相互渗透的关联,也与中华传统文化各分支融合吸收、彼此影响,异中有同、同中有异,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宗教与道德教化


宗教不仅是一种信仰体系,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梁启超曾认为“孔教”乃教化之教,而非宗教之教。这一思想影响甚远,推而广之,也有学者认为传统意义上的儒释道乃教化之教,而非宗教之教。其实教化之教和宗教之教并不矛盾,无论是宗教之教还是世俗之教,其宗旨皆是化世导俗、让人敦伦尽分,二者是不二的,而非对立的。

北朝名僧道安言,“三教虽殊,劝善义一;涂迹诚异,理会则同。”历史上也曾有这样的概论:“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三教合一”的思想对社会感召力很大,如南北朝时的傅大士就戴“儒冠”、穿“僧衣”、着“道履”,集儒、释、道于一身。这样的行为方式甚至影响到后来来到中国的天主教传教士。1582 年利玛窦来到中国时,为了入乡随俗,不惜身披袈裟,以“番僧”的面貌出现,后来又留发蓄须,儒巾儒服,以儒者形象示人。

宗教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相融相摄表现在许多方面。二者的区隔并不一定表现在出世与入世的取向上,出世的宗教有入世性,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世俗文化同样具有超越性。圣人神道设教,古代“敬天法祖”,儒家“三不朽”思想,还有民间劝善书中所言“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欺心,神目如电。”皆表达着“举头三尺有神明”的象征意向。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世俗文化表达超越意义的同时,中国宗教则展现出热切的现实关怀。这是今天宗教可以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大有可为的最根本的、内在理论依据。在中国传统的“五常八德”中,爱国忠君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德目,各大宗教也积极推进这一主题。如东晋名僧慧远所言“内乖天属之重,而不违其孝;外阙奉王之恭,而不失其敬”,佛教天台宗智者大师所言“每烧香咒愿,必先国家”,还有充斥于经典清规中的仁王护国、祝圣祈祷,处处表现了佛教与社会主流文化的合拍。

爱国主义也是道教的一贯精神。早在产生之初,道教就提出了“助国”“保国”等主张,而且表现为“佐国扶命”,表达了道教对赖以生存的国土的热爱。伊斯兰教也有祝延圣寿的传统,明末著名穆斯林学者王岱舆把顺从君主视为人生“三大正事”之一;清初穆斯林学者刘智强调,“一时不心与君,即为不贤;一事不合于君,即为不忠。”历史上,朱元璋赞扬伊斯兰教的《至圣百字赞》,被雕刻在许多清真寺的显要位置。在中国穆斯林中,普遍流传着这样的格言:“爱国是伊玛尼(信仰)的一部分。”


宗教要与新时代同行


2018年以来,全国各地宗教界积极开展国旗、宪法和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进”宗教活动场所活动。这一活动旨在号召宗教界不断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不断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培养崇尚宪法、遵守宪法、捍卫宪法的意识,增强法治观念,维护宗教领域和谐稳定,正确处理国法与教规的关系。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宗教思想、宗教制度、宗教建筑等方面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对教规教义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使宗教更好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努力把宗教教义同中华文化相融合”“对教规教义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

当代中国宗教文化建设的主题就是坚定不移坚持中国化方向。“宗教中国化”而非“宗教在中国”的现实存在,既是千百年来中华文化自身成长的自然结果,也是中外文明嫁接交流的成果。

宗教中国化首先要与国情相契合。中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一个多宗教并存,且不信教群众占多数的国家。既要信仰上相互尊重,政治上团结合作,各宗教也要和谐包容,平等相待。同时,要符合主流文化与民俗风情的主旨。从历史到今天,无数事实证明,外来宗教如果与中国社会主流文化相悖而不融,就很难为时代与民众所接纳。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教授)

来源:中国民族报

 

关闭窗口